有些人想着自己卡里有万把块存款,打算辞职后休息个把月才找新工作。要知道这么做,现在大环境不景气,裸辞无疑是一场豪赌。裸辞后的生活都是只出不入,即便你手头的存款能支撑你不工作一定时间,但这段空窗期给你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,恐怕不是可以简单用钱衡量。
所以工作不如意时,职场人不要一拍脑门就辞职,先对裸辞来一番抽丝剥茧的剖析。
一、“既要又要还要”的工作—根本不存在
夏夏最近裸辞后已在家赋闲三月有余,这是她参加工作3年多以来,第三次裸辞。第一次裸辞,由于经常和老板沟通出现摩擦,不敢反抗而憋屈,久而久之终于突破忍耐极限走人。
第二次裸辞,因为同事休产假,领导要求她兼顾两份工作,但工资一毛钱不加,996、007是家常便饭,最终身体吃不消,多次沟通未果而辞职。
而最近一次裸辞的原因就更加实在,用她的话说,就是做着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工作内容,估计未来5年都是原地踏步,升职加薪这盼头是彻底没了。归根到底,夏夏不过是无数职场人裸辞现象的缩影,目前职场上裸辞的原因主要是受委屈、低收入、没指望。
实际上,社会上没有一份工作是“事少钱多离家近,位高权重责任轻”,“既要又要还要”的工作,在职场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。
职场人三番四次裸辞来逃避社会“毒打”,这种不留后路武断离开的做法,只会在日后付出更大代价。
二、裸辞一时爽、辞后悔断肠
1、冲动盲目裸辞,HR对“稳定性”印象扣分
相信很多求职者跟夏夏一样, 由于种种原因而频繁裸辞,尽管有时是被迫无奈。 但职场始终残酷的,HR对求职者的稳定性有一定要求,当职场履历上的跳槽次数过于频繁,又没法给出合理解释,便会让HR产生求职者盲目裸辞的印象。
很容易对求职者标上“不踏实、抗压能力差”等负面标签,即便求职者阐述接下来的职业规划,也较难打动HR。
2、身处职业空窗期,求职谈薪难有优势
有一种职场人,手头正做着一份不错的工作,不会主动查询招聘信息,但要是不错的工作找上门,他们也会考虑跳槽。
这类职场人往往能力在线,对行业保持着敏感和热情,受到企业的青睐,甚至会吸引企业主动挖角。而裸辞的求职者正处于求职空窗期,与行业有一定的脱节,竞争优势与前者相比较逊色。
还通常因为急于入职,而不重视自己与企业的匹配程度,在谈薪时没有足够的有利筹码。
3、双方陷入抉择“拉锯战”,沉没成本陡增
职场人换新工作时,通常会预期约20%的加薪比例,但实际上能如愿的寥寥无几。企业在招聘时,往往会和求职者在薪酬,以及性价比上进行拉锯。
阿文今年刚踏入35岁,比起几年前求职他明显感到吃力,尤其是年纪经常被后辈碾压。
过往再丰富的经验和成绩被莫名挑刺,HR给他的消息总是透露着举棋不定,而他也在薪酬、福利方面难以说服自己,最终落入“给的offer不满意,想要的offer没回音”的窘境。
期间双方耗费大量时间、人力,无疑让沉没成本陡增,结局还是一场空。
1、多做企业和相关团队背调,降低踩坑风险
求职者要利用自己的人脉或网上资源,对心仪企业进行背调,包括了解企业文化、价值观、用人风格等,心仪岗位的部门结构、角色定位。对招聘平台的职位描述,要仔细斟酌“话中话”,比如之前网友常遇到的招聘黑话:
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=公司人少,老板是唯一的上司;团队全是90后,活力十足=人员不稳定,熬过试用期的都叫老员工;不打卡,弹性工作制=24小时on call,有上班没下班……
全方位成长机制=填坑工具人,哪里缺人去哪里;诸如此类的岗位描述,如果没有提前读懂,想必入职后会收获一段职场阴影。
除此之外,还可以从在评论区、职员工处,打听企业的工作氛围、领导处事风格等,降低入职后跳坑的风险。
2、通过职场社交平台展示自己,与行业建立联系
酒香也怕巷子深,职场人想要获得在职场上进退自如的底气,除了自身实力不可或缺,更重要的是懂得在职场社交平台展示自己。
比如定期更新简历,丰富职场履历;多参加行业活动,搭建圈内+圈外职场人脉,即便不找工作,也能给自己创造更多被发现的机会。
如果能与企业或相关HR、员工、猎头建立联系,择业机会也能大大提升。
3、定期复盘和调整职业规划,掌握求职主动权
《远见》一书表示,可迁移技能作为三大职场燃料之一,让你无论转行还是换工作单位,依然能在职场上可持续发展。
如果你在职时,一直保持对工作做总结,复盘进步程度和收获,再判断自身职场竞争力的强弱,能更快在市场上找准价值定位。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
依托深度剖析找到当下的能力bug,不断调整职业规划,而不是凭臆想搭建职业的空中楼阁。扛打且不断“野蛮生长”的软实力,才是你拥有就无法被抢走的“钞能力”。
如果你本就带着清晰的目标,在行业中深耕不辍,那日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裸辞,都不至于慌不择路。